中医认为,人体有五行,分阴阳,五行相生相克,总体阴阳平衡,人才会健康,否则就是病态,表现为虚、痛、瘀、堵等,再遇到外部环境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的入侵,身体很可能染病。其中,“上有虚热、下有真寒”的上热下寒症,是人体平衡已被打破的常见问题。
一、什么是上热下寒症?
要从人体三焦说起。
中医把人体分为上、中、下三焦,上焦为心、肺,属火,从上往下运行,温暖下身;下焦为肾、大小肠、膀胱,属水,由下向上流转,滋润上身;中焦为肝胆脾肾,是承上启下,上下通降的枢纽。相关的论述出自《黄帝内经》。
一旦中焦堵了,即身体上下交汇受阻,心火在上,肾水在下,无法通汇,上热下寒就出现了。中焦堵住的原因不少,常见的是脾胃失职,因为脾主运化升清,胃主收纳降浊,它们“不想干了”,就会影响上下通行。
实际上,大多数正在发生或曾经存在“上热下寒”的问题,特别是三类人太常见。
1、夏天贪凉快、冬天不保暖的人,多见于懒男潮女,使寒气积于体内,上面寒气被蒸干,下面的寒气沉积,阴阳失调。
2、熬夜多,思虑过多的人,会大量消耗肾水,肾水出现不足。由于肾水滋养大户之一是肝,不足就会引起肝火旺,出现各种上火的问题。
3、先天体虚的人,肾为先天之本,体虚则表现为肾阳虚居多,特别需要肾水滋润。但肾水产生和供给不足,而中间又堵了,难上加难,则会上热下寒。
二、上热下寒表现为哪些症状?
主要有三个:
1、上半身燥热,如火烤,但属于“假热”,下半身凉,如冰块,是“真寒”,中间又胸闷不适,胃部冷痛,如同堵了一团东西。
2、上体容易上火,眼干、长痘,口腔溃疡,牙龈肿痛,流鼻血;下半身则手脚冰凉,大便稀溏,小便频多,女生宫寒痛经。
3、失眠、烦躁、咽喉炎症,口臭,耳鸣,经常腹泻,腰膝酸痛,腿脚冷痛,女生下寒表现更为明显。
三、出现上热下寒的症状,如何调理?中医认为有3种情况:
第一种:上面有火,下面生寒,但联系不大,主要见于先天偏阳虚的人,比较怕冷,但某个阶段进补过猛,补气、补血太多,一下子咽喉肿痛,发声困难,观舌象通红无苔,虚火上炎,但腰膝腿脚还是冷,大便清稀,属于上热下寒。
此种上热是临时发生的,下寒是长期存在的。这种情况,清热为先,把热火去除,然后慢慢温补,可缓解。用药为清热泻火类药物。
第二种:上不燥下不寒,但中间堵住了,临床表现为动不动爱发火,脸长痘疮,口腔溃疡,咽喉肿痛,但脚部经常冰凉,焐一下暖一下,过后又冷,就要从脾胃上找原因了,如脾虚、湿盛、胃弱、食积等。
由于上火下引不成,只好烧上身,下水上溯不得,只好寒腰腿。所以打通中焦是治本之策,健脾壮胃类药物就可以了,而且要脾胃共调,先脾后胃。
第三种:最常见,较难判断和调理,症结在于后天肾阳虚。肾主水,其内部不是水,而是有一个善于点火的“火种”。肾内的火种比较燥烈,所以正是需要肾水去平衡,才不至于阴阳失衡。但如果“火种”不再猛烈,反而虚了,那就不好办了。
“火种”的周围都是水,让它觉得冷,只好找个地方暖和,但肾是体内阴气旺盛之处,位置较低,所以火种只好向上找地方暖和了。
往肝去,肝火旺;往肺去,肺火升;往心去,心火旺。但它最常去的地方,却是头部的口、咽喉、耳朵等地,所以为什么上热下寒证,最常见的是口腔溃疡、咽喉肿痛、耳鸣头晕。
这个时候,如果贸然清热,就会拉肚子,贸然温补,就会火上浇油。所以,辨准症状很关键。如何调理?引火归元,滋补肾水,用清代陈士铎的引火汤,载于《辨证录》卷三。
全方用5味药:熟地黄为君药,补肾水肾阴;五味子、麦冬养肺降噪,助养阴生津,收敛固涩;巴戟天温补肝肾,益气血;茯苓引虚火下行,与巴戟天一道引火归元,如同将上身虚火,下引至肾阴,化解寒凉,同时,壮大肾内火种的力量,让其不再虚,就差不多了。
引火汤原方:熟地黄,麦冬,五味子,巴戟天,茯苓。
但需要注意,任何药物不可擅用,必须经医师诊断,并遵医嘱用药。